栏目分类
美工招聘 1951年,中央来人在江西寻找一个乞讨长大的孤儿:你生母是大首长
发布日期:2024-08-29 03:42 点击次数:94
1951年,有着革命圣地之称的井冈山,早已走出了往昔的峥嵘岁月,迎来一片祥和的平凡生活。只是美工招聘,那里的一草一木,一人一事,却无不与革命事业息息相关,即便是中央也会经常派人到井冈山,关怀这里的生活的人们。
团聚
这一年,中央曾派出一个慰问团到井冈山,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同志听说以后,连忙放下手上的工作,与慰问团取得联系。新中国百废待兴,曾志当时负责主持广州的工作,肩上的担子很重,他想去井冈山寻一个人却始终走不开,便将这件事委托给此次前去井冈山的慰问团。
曾志要找的这个人名为石礼保,是当年的一位红军连长,只不过时隔多年,曾志也不知道他目前是否还在井冈山了。慰问团的人接到曾志的委托,在抵达井冈山以后立刻向当地干部求助,让他们帮忙寻找石礼保。
当地干部听到石礼保这个名字,明显对他非常熟悉,但当慰问团的人提出要去见他时,这才知道,石礼保夫妇已经在多年前壮烈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了。就在慰问团的人颇感遗憾时,当地干部又说了一个重要信息,石礼保夫妇当年收养的孤儿,在最艰难时期靠乞讨长大,如今还活着,已经23岁了。
当地干部口中的这位孤儿,名字叫石来发,是石礼保夫妇的养子。慰问团的人得知该消息以后,显得十分兴奋,他们此行受曾志所托,就是要找石礼保的养子。他们在当地干部的带领下,很快就在一家只有一间低矮房屋的农户中见到了石来发。
他们告诉石来发,是他的母亲让他们来找他的。石来发如今在井冈山当农民,性格淳朴,却还是第一时间就意识到了问题所在,他听说对方是中央来的人,不禁笑道:“你们找错人了,我的母亲已经死了好多年了。”
慰问团的人知道他是误会了,连忙解释道:“死的是你的养母,你的亲生母亲还活着,而且她如今是一个大首长!”石来发对自己的身世虽然不清楚,却对自己是石礼保夫妇养子这件事有所耳闻,听到他们说自己的生母是一个大首长,声音颤抖地问道:“真的吗?”
慰问团的人口吻坚定地告诉他,这一切都是真的,石来发这才相信,失散了23年的亲生母亲,如今终于可以团圆了。慰问团给他留下了联系方式以后,完成了曾志的嘱托,就去忙此行的主要任务去了。
次年,石来发准备好一切后,在曾志的安排下,踏上了前往广州的旅途。他抵达广州后,按照母亲曾志给他的地址,找到了广州市委大院,怀着激动的心情告诉门卫,自己想要曾志同志。
石来发虽然一身农村人的打扮,却还是得到门卫的热情接待,得知他的来意后,将他领到办公楼的接待室,让他暂时在那里等待。随后,门卫将石来发来访的消息上报给曾志,曾志得知井冈山来人寻他,猜到了可能是自己失散23年的儿子石来发,一时间百感交集。
曾志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接待室后,终于见到了石来发,失散20余年的母子,一时间陷入沉默,那是情感爆发前的沉默。随后,两人相拥在一起,泪水如同决堤的洪水夺眶而出,一发不可收拾,重聚让这对母子20多年的离别肆意的宣泄。
两人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以后,石来发问出了那句埋在心底多年的话,“我当年为何会被留给井冈山?”曾志闻言,泪水再次顺着脸颊流了下来,道出了她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,用生命绘就的传奇人生。
投笔从戎
曾志是湖南省宜章县人,虽然是女孩子,却拥有一颗充满报国热情之心。在那个年代,封建思想仍在老一辈人的脑海中占据重要地位,他们对曾志的期盼,是成为一名品学兼优,精通琴棋书画的才女。
但曾志自幼活泼好动,长大以后接触新思想很早,革命的种子在她的内心迅速生根发芽。如果用一句话准确形容曾志少女时期,那一定是巾帼不让须眉。
15岁那年美工招聘,曾志已经成长为亭亭玉立的大姑娘,她毅然选择在这一年投身革命,在报名栏里写下了自己的名字。她当时的名字还叫曾昭学,但她写下的却是“曾志”,细心的同学见到这一幕,还以为她写错了,提醒她时才知道,她就是要改名字,寓意着要“争志气”。
大革命时代背景下,曾志投笔从戎,带着“生为党人,死为党魂”的决心,进入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。她剪短了头发,扛起了钢枪,加入到男孩子的训练队伍中,丝毫不肯落后的进行着同样艰苦的训练。
曾志信仰坚定,性格豪迈,曾与毛主席交谈时,明确表示过,“只要是为了革命的胜利,我可以随时奉献出自己的所有。”这是一句女子口中说出的豪言壮语,也成为曾志一生奉行的人生信条,她说出了,也做到了,为了新中国的成立,她付出了太多太多……
1928年,曾志参加了湘南暴动,她头系红头巾、手持红缨枪的身影一夜之间被无数人记住,被大家称为“红姑娘”。然而,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,随着蒋介石的悍然背叛,开始逐渐走向低谷。
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之下,无数革命志士倒在了敌人的屠刀之下,仅湖南郴州就有千余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被敌人杀害。曾志在革命道路上的启蒙人,人生中的第一位恋人,广为大家熟知的革命志士夏明震,就是在此时壮烈牺牲,留给曾志无限的悲痛。
夏家满门忠烈,夏明震与兄弟姐妹整整5人,全都为了革命事业而壮烈牺牲。其中,夏明震的哥哥夏明翰,更是在牺牲前留下了一首广为传颂的《就义诗》,令无数一生追求革命事业的仁人志士,无不读之落泪。
“杀了夏明翰,自有后来人”的豪迈诗词固然引得后世无数人的尊敬,但夏明翰英勇就义之后,又哪里真的会有后人呢?如今,夏明震也随之壮烈牺牲,夏家能不能留下一个后人,与之新婚的曾志,成为最后的希望。
幸运的是,夏明震牺牲之前,确实与曾志留下了一个遗腹子。这一点曾志的女儿后来曾亲自问过母亲,曾志虽然始终讳莫如深,却还是在临终前几日,回答了女儿的这个问题,她眼含热泪告诉女儿:“你看石来发,与夏明震长得可不就是一个样子!”
天佑夏家,给这个满门忠烈的夏家,留下了一个后人,使之得以延续血脉。当然,这些都是后话,曾志在得知丈夫牺牲以后,悲痛欲绝,精神遭受巨大打击。夏明震送葬当日,饱受精神折磨的曾志没敢亲自去给丈夫送葬,她担心自己的悲伤,让夏明震的亲人更加悲痛。
年仅17岁的曾志,肩负了太多的重担,昔日闹革命从未怕过的“红姑娘”,如今泪流不止,孤独的一个人默默承受着一切。然而,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容不得她在一个地方伤心太久,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转变,曾志必须跟随队伍离开家乡,跟随七师向井冈山进发。
夏明震牺牲以后,蔡协民成为新的第七师政委。他在率领第七师前往井冈山途中,国民党为了扰乱我军革命者的心态,故意通过报纸释放一个假消息,宣称蔡协民的家人被全部杀害。蔡协民不知是计,顿时陷入剧痛的情感漩涡之中,一时间难以自拔。
当时第七师有许多人去安慰蔡协民,虽然也缓解了他的一些痛苦,却都无法给他那种触动内心的感觉。曾志与他一样,刚刚经历了这种痛失家人的痛苦,对他此时的心境最是了解,她的安慰给蔡协民带来很多温暖。
正是在这段时间,曾志与蔡协民产生了同病相怜的情感,但因为男女有别,经常在一起交流担心产生流言蜚语,最终决定结为夫妻,在革命道路上前进的过程中携手前行。
为何如此快的与蔡协民走到一起,曾志曾经直言过此事,她的想法是,自己对夏明震的爱是真挚的,但放在心中比挂在嘴上更重要。他当时年纪不大,却痛失丈夫成为寡妇,在革命的道路上处处充满危机,未来还能活到什么时候,谁都不清楚,两个人结为夫妻也不算什么大事。
曾志上井冈山以后,主要主持后方的医疗工作,在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担任总支书记。在此期间,曾志产下夏明震的“遗腹子”。新生命的诞生,本来是值得欣喜之事,更何况这是烈士夏明震的后代,更具有特殊的意义。
但在那段特殊的烽火岁月中,这个新生命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,在愈发恶劣的革命环境之中,能否生存下去都成了问题。
一来,当时红军的处境艰难,革命事业正值危险时期,急需转战赣南、闽西,将革命的火种保留下去,传播开来,到新的地方创建根据地,与敌人周旋;二来,曾志年纪小,没有带孩子的经验,一边要跟着队伍干革命,一边还要抚育孩子,令她顿感心力憔瘁。
抉择美工招聘
这个孩子该怎么办?曾志又该如何选择?这个新生命的到来,让她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顿之中。正值此时,红军副连长石礼保的妻子得知了此事,电商设计师深知曾志处境艰难的她,决定亲自去探望曾志。
两人见面以后,简单的寒暄过后,石礼保的妻子犹豫过后,试探着说出了一句话:“如果你暂时无法带这个孩子,可以送给我吗?”曾志闻言,此前从未想过将孩子送人的她,顿时感到一阵不舍涌上心头。
但仔细想来,在这个紧要的关头,她自己尚且生死未卜,又如何能够保证孩子健康成长呢?况且,石礼保和妻子是红军,值得信赖,加之他们夫妻又没有孩子,若能将孩子交给他们抚养,也不失是这乱世中难得的一个好选择。
全职美工石礼保的妻子见曾志犹豫,又接着对她说,“自己的嫂子前些天刚生孩子,孩子如果交给她抚养,不愁吃不愁穿,你就放心吧。”曾志在这一刻终于下定决心,将这个尚未满月的孩子送给石礼保的妻子抚养,孩子被带走的当晚,曾志整整哭了一夜。
很快,艰苦卓绝的战争开始了,敌人大兵压境,向井冈山扑来,曾志开始随着红军进行转移。曾志踏上征途以后,也意味着踏入了生死未知的未来,在敌人围追堵截之下,许多红军同志在转移中牺牲。
饥寒交迫之下,每日还要保持着将近100里的行军速度,许多体弱的战士在行军时凭借坚定意志紧紧跟随部队,却在休息时熟睡过去,就再也没有醒来。亲眼看着战友牺牲,在这段时间中,几乎成为每日可见的事情。
曾志在这样的艰苦行军中,也不断出现意志模糊的情况,但无论情况多么艰难,她总能保持一丝清醒,机械的向前迈步,始终不肯掉队。曾志在这样的坚持下,终于随着红军抵达赣南,并在那里开辟了根据地,总算是暂时熬了过来。
与此同时,曾志的儿子送给石礼保夫妇后,深得他们的喜爱,并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石来发。然而好景不长,红军转移以后,井冈山的处境愈发艰难,面对敌人的残忍逼迫,石礼保夫妇拿起武器与敌人激战,双双在战斗中壮烈牺牲。
石来发独自活了下来,却失去了养父养母的庇护,全靠井冈山的乡亲父老们接济,这个红军的后代才得以存活。最艰难的时候,石来发甚至要靠乞讨生活,对于一个孩子而言,这样的生活担子太重了,但他还是顽强的生存下来,长大成人。
曾志当年对毛主席说过的豪言壮语,她确实全都做到了,为了革命事业,她能够付出所有的一切。石来发并不是她唯一送出去的孩子,后来被调到福州从事地下工作的曾志,再次产下了一个儿子,这是他与蔡协民的爱情结晶。
再次得到一个儿子,让曾志欣喜万分。但孩子同样无法养在自己身边,这个问题她依然要面对。起初,她打算将孩子送回老家,让在老家的母亲帮她带儿子。
但没过多久,曾志就得知组织当时经济出现状况,急需一笔活动经费。她思虑过后,决定不将孩子送回老家,而是将儿子“送”给一个有钱人。这个有钱人一直生不出儿子,表示曾志如果愿意将孩子送给他,他可以捐一百大洋给红军,曾志最终答应,解了当时的燃眉之急。
当年有一种说法,为了让孩子好养活,一般都会取一个特别的名字。曾志当时只盼望着孩子能好好活下去,就给他起名叫“铁牛”。遗憾的是,这样的说法并未奏效,孩子最后没能长大成人,被送走以后不久,就因病夭折了。
铁牛被送走以后,曾志与蔡协民的爱情也在这段时期出现了裂痕。原本他们夫妻二人同时被调回厦门工作,可以过一段夫妻和睦的生活,却因为蔡协民当时工作上的不顺心,导致蔡协民失去了往昔的蓬勃朝气,取而代之的是一蹶不振。
从此以后,蔡协民的悲观情绪,与曾志对革命事业充满渴望的思想,逐渐无法融到一处。两人始终没能弥补好这段感情,导致情感出现裂痕,当两人因为工作原因,一个前往福州,另一个则去往上海后,分隔两地的夫妻,终于走到了婚姻的尽头,正式分道扬镳。
其实,蔡协民又何尝不想能够破镜重圆,他对曾志的感情始终没有改变。当他再次与曾志见面时,当时很落魄的他依然拿出身上仅有的钱,买了一些布料送给曾志,又亲自买好了船票给曾志送行。
经此一别,两人再未能相见,此次诀别是二人都始料未及的。后来,蔡协民在厦门遭叛徒出卖,落入敌人之手,在狱中饱受酷刑,却始终坚守住了一个革命者的底线,没有说出一个字,宁死不屈,最终被敌人残忍杀害。
曾志此后在福州生下第三个儿子,因为工作的原因,不得已在孩子出生13天后再次送人。骨肉分离之痛,短短数年之间,曾志就经历了整整三次。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,不断打击着曾志的身体,摧残着她的精神,她却始终没有倒下去,只因为心中对革命事业的向往。
这是一个悲壮的母亲,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豪言壮语,她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,她所有的一切也都是如此。
曾志的第三任丈夫是陶铸,两人走到一起后,携手在革命的道路上不断前行,成为历尽磨难的红色伉俪。尽管两人聚少离多,心却始终未曾远离,在艰难之中不离不弃,并生下一个女儿,名为陶斯亮,组建了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。
曾志虽然时刻牵挂着自己送出的孩子,却因为建国后百废待兴,她全身心投身在新中国的建立之中,无暇顾及自己的小家。直到1951年,她才终于觅得一次机会,在不耽误工作又不给组织添麻烦的情况下,委托慰问团帮自己寻找孩子的下落。
大公无私
幸运的是,石来发被顺利找到了,并得以在组织的安排下,于次年在广州有了这次母子团聚的感人场面。听着曾志对过去的事情娓娓道来,石来发眼中的热泪不断地涌出来,他这才知道,自己一直以来所受的痛苦,远不及母亲痛苦的百分之一。
石来发当时的身份是井冈山上的一个普通农民,靠耕种几亩薄田维持生计。在井冈山生活的人们,听说石来发与曾志母子相认,纷纷都献上由衷的祝福,称石来发苦尽甘来,终于可以过上好日子了。
当人们得知石来发的亲生母亲是一位大首长之时,更是自然而然的认为,石来发会子凭母贵,到广州谋个一官半职,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。其实,井冈山上淳朴的百姓们会有这样的想法一点都不奇怪,自古以来,这样的故事确实不少,但曾志却不仅是大官,更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,她的做法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。
曾志谈及石来发未来的人生,不容置疑地告诉石来发,他还是要重回井冈山,继续踏实地当好一个农民。原因也很简单,他能够活下来,全靠井冈山的父老乡亲资助,如今他长大成人,更应该在井冈山这片土地上耕耘,将井冈山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。
石来发听了母亲的话,没有一丝抱怨,泪别母亲以后重返井冈山,在那里成了一名护林员,几十年如一日的奔走在井冈山的崇山峻岭之间。护林员的责任重大,工作环境艰苦,虽然成家立业,却始终没有能力给自己的子女带来优越的生活。
度日艰难的情况下,石来发从未向母亲求助过,也不肯给组织添麻烦。石来发的儿子石金龙,因为年纪小,耐力不够,无法忍受如此艰难的生活之际,给奶奶曾志写了一封求助信,希望奶奶能够帮他解决商品粮户口。
曾志自然清楚子孙的困境,也有心帮助他们,但所有一切的前提是不能违背原则。在这种情况下,曾志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帮子孙谋福利,依然让他们靠自己努力来改善生活水平。曾志铁骨柔情,却又大公无私,奉行的依然是她始终坚守的座右铭。
然而,可怜天下父母心,即便是曾志这样的传奇人物,又何尝不想帮助自己的子孙呢?1988年,曾志逝世后,在她的遗物中有87个信封引起了后人的注意。信封中装着的全都是钱,曾志生前从每月工资中节省出来的钱!
曾志这笔钱不是留给自己的子孙的,而是留给全中国对这笔钱有需要的孩子。她在遗嘱中交代,要将这笔钱交给国家,再由组织将这笔钱交给那些真正有需要的孩子。可见,在曾志的心中,她惦念的不仅仅是一己私情,而是将全中国的孩子都视为了自己的子女。
曾志还在遗嘱中嘱咐后人,自己死后不要搞遗体告别仪式,更不要开追悼会。即便是自己的死讯,也要等一切都结束以后再公布于众,尤其是不要让京外的亲人进京奔丧。曾志还将自己的遗体奉献给医疗事业,称“有需要的留下,没用的火化……”
正如曾志的女儿陶斯亮所说美工招聘,曾志一生中,所奉献出来的一切,已经远超过一个女人;而她所给予子女的一切,又远超过一位母亲。曾志是一位伟大的女性,她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,用博大的胸怀教育子女,塑造了钢铁柔情的家风。
发布于:天津市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,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。联系方式:451255985@qq.com,进行删除。